FM96.1 | FM96.9 | AM1400 | 廣告諮詢:888-848-7388
  • 歷史節目回顧
  • FM96.1 網路同步直播時段
  • 關於我們
簡體
正體
希望之聲 - FM96.1 灣區台
  • 首頁
  • 新聞
    • 灣區新聞
    • 熱點節目
    • 新聞快訊
    • 方偉時間 (廣播版)
  • 理財
    • 每日財經快報
  • 汽車
  • 家居
  • 教育
  • 健康
  • 法律
  • 科技
    • 科技快訊
  • 文史
  • 社區
  • 電台節目
    • 新聞看點
    • 晨間新聞
    • 熱點大家談
    • 走入美國
    • 生活百分百
    • 每日餐桌
    • 天南海北話汽車
    • 理財生財
    • 理財有道
    • 後院小天地
    • 教育專家在線
    • 名醫胡乃文
    • 我愛你家
    • 本週財經看點
    • 空中律師樓
    • 明醫說案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希望之聲 - FM96.1 灣區台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方偉:從格萊姆到切尼 看美國40年巨變

2022-08-18
類別: 新聞

【希望之聲2022年8月19日】(本台記者辛吉綜合報導)8月17日,拜登簽署了7400億的《減少通脹法》;懷俄明州眾議員麗茲·切尼在初選中慘敗,失去11月角逐共和黨議員的競選資格;《華爾街日報》刊登一封特殊意義的讀者投書,講述了里根總統40年前不為人知的往事,和那時美國政壇的感人故事。

自媒體人、美國常識學者方偉的新一期《方偉時間》節目,涵蓋了以上新聞事件、故事和精彩評論。

兩件大事和一則「讀者投書」

8月17日,美國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情是7400億美元《減少通脹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在西弗吉尼亞州參議員曼欽的加持下通關了,因為曼欽是通關需要的第50票嘛。有網友就問:為什麼共和黨不動用冗長辯論(filibuster)加以阻止?這樣的話民主黨不是需要60票才能闖關嗎?他們怎麼能夠通過這個《減少通脹案》呢?

這個說法是對的,國會幾乎所有議案都可能在參議院會面臨filibuster,但是有兩個例外:一個例外就是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已經改成了50票簡單多數就可以通過了;另一個例外就是預算整合案,即關於來年的預算,眾院通過一個預算,參院呢通過他自己的一個預算,兩個預算如果不一樣的話,就要做一個整合(Reconciliation)。那麼這個整合的結果50票簡單多數在參議院就可通過。當然,預算整合案一年只能使用一次,所以民主黨就走了這條特別通道,繞過了共和黨的filibuster的阻擋。

這個《減少通脹案》對美國的影響是什麼?其實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隨後會專門做一期節目來講講這個問題。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就是懷俄明州的聯邦眾議員利茲.切尼,在中期選舉的初選中被共和黨選民唾棄而喪失了代表共和黨參加11月中期選舉的資格。切尼為了挽救敗局,竟在選前向民主黨呼救。從統計數據上看,我們看到確實可能有上萬名民主黨選民轉換黨派的註冊來頂她。但最終她還是寡不敵眾,以37%的巨大差距敗選了。

與此同時,《華爾街日報》8月17日發布了一篇讀者投書,作者是前國會議員格萊姆(Philip Gramm),一位80、90年代非常有名的人,他不僅是位經濟學家,也是德州連續三任共18年的聯邦參議員。格萊姆在這封投書中說,當初里根總統剛剛上台的時候,也面臨預算整合案,情形和今天一樣,但是背後的故事卻很不同。

40年前的國會預算整合案和里根總統不為人知的故事

方偉詳細講述了格萊姆回憶當年預算整合案通過時,里根總統的兩個真實卻不為人知的故事。

1980年,格萊姆是來自於德克薩斯州的民主黨新科眾議員,他1978年入選民主黨議員。

美國前國會議員格萊姆
美國里根時代的國會議員格萊姆(Philip Gramm)(圖片:視頻截圖)

他和另一位共和黨眾議員斯托克曼(Starkman)一起,為當時的卡特總統準備了一個預算案。後來卡特敗選下台,里根入主白宮,里根就讓斯托克曼做白宮的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主任,就入閣了。

之後,格萊姆聯手另外一個共和黨議員,俄亥俄州的拉塔眾議員,用之前給卡特準備好的預算案重新改寫,共同為里根總統撰寫了預算案,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格萊姆-拉塔預算案」。這等於是民主、共和兩黨各一人出來提案,成為一個兩黨聯合的提案。

這個預算案雖然當時放進去了對當時公共政策的一個巨大改變,但是,因為當時里根上台是帶着改革思路上台的,但是這個預算案版本的文書中只有一些概念性的東西,沒有動真格的,沒有砍掉任何聯邦的福利項目。所以其實很容易通過,在眾院就通過了。但是參院有他自己的版本,結果就需要做預算整合(Reconciliation)。而這個預算整合案,就是里根時代最困難的一次國會案。

為什麼呢?因為在這個整合案里,就放進去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對聯邦政府開支的最大削減,砍掉了三項社會安全的福利,來避免誰都看得到的社會安全系統的破產。那麼社會保險(social security)的破產今天對美國來說,跟當年一樣真實,真的搞到最後要破產掉。

雖然砍掉了這些社會福利理由充分,入不敷出嘛,但是投贊成票的議員會面臨來自於選區的巨大壓力,甚至可能威脅這些議員的職業生涯,選民不選他們了。因為拿福利的地方選民已經習慣了,已經吃到口裡的糖,明年不給了,他們會不高興。

隨着眾議院投票的臨近,大概30位共和黨議員要求和里根總統會面,是共和黨的總統嘛,就是跟自己黨的總統來討論預算整合法案中變化的內容。格萊姆作為提案人,也被裡根總統邀請參加這個討論。

美國總統里根
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 (圖片:視頻截圖)

在會議之前,里根就請人把格萊姆帶到白宮橢圓辦公室(oval office)和他見面。

里根總統就問格萊姆:你認為我們應該怎麼做?格萊姆說:我在提給您建議之前,我需要提醒一下您,三年前,就是1978年以前我還在大學教經濟學,我只是個教書匠而已,我一生中從來沒有做過這麼重大的事情。里根說:沒關係啊,我也沒有。兩人就哈哈大笑。之後,格萊姆就問里根說:如果我們解決了其中一些議員的問題,那另一些議員會不會也要求我們也照顧他們呢?我們在哪算停呢?里根沒有回答他的問題,就說:我們開會去吧。起身就帶着格萊姆來到總統的內閣會議桌前坐下。

總統就對着30位議員說:是你們要召開這個會的,所以呢讓我聽聽你們想說什麼。於是第一位發言人就向總統保證說,我支持總統的計畫,但是我和我的選民之間會有矛盾,如何如何。然後就下一個講⋯⋯ 格萊姆呢很快就看出來了,來開會的這30個人已經都準備好了,幾乎每個人都提出了對他的選區的擔憂。他們全都發言完之後,里根總統什麼都沒說,他就一個一個地看着這30個成員中的每一個人,一個一個看過去,然後他一聲不吭。這個過程長達5分鐘。大家都很納悶兒啊,總統只看着我們不說話。

最后里根總統說:我已經被弄糊塗了,我以為這次投票是關於我們國家的未來,我不知道他原來是關於我們自己的政治選區。然后里根總統站起身走出去了。這大家都目瞪口呆,然後就沉默地在那兒坐了幾分鐘。後來這30個人就陸續起身離去,好幾位議員在起身的時候,落下了眼淚。幾天之後這個預算整合案表決的時候,當時和總統見面的這30個人沒有一個人投反對票。

格萊姆說:里根總統不僅僅是一個知道自己是誰、想做什麼的領導人,他還是一個能夠保持清醒的人。因為當時經濟經歷了雙衰退,共和黨人在1982年,也就是這件事情發生的第二年的中期選舉中,丟掉了26個眾議院的席位。即使在共和黨保守派的支持之下,里根也不再擁有保守派的多數。那時候民主、共和兩黨都有保守派,跟現在不一樣,現在民主黨的保守派幾乎沒有了,只有一個溫和派,保守派全部在共和黨這邊。而里根年代,當時兩黨都有保守派多數。因為入主國會的第一個舉動就敢與共和黨配合,格萊姆被趕出了國會預算委員會。

從40年前格萊姆的一個抉擇看美國政壇與社會道德變遷

那時候,里根和共和黨人都公開敦促格萊姆轉換黨派,就從民主黨換到共和黨唄。其實做一個聲明就可以了。大家知道,今天在美國換黨派可以說是家常便飯,你跟你的黨鬧翻了,就發表個聲明,換黨就完了。但是格萊姆怎麼想的呢?他說:我是作為一個保守的民主黨人當選,我覺得如果我只是換黨,那我所在選區的一些選民可能會感到遭到了我的背叛,我背叛了他們;那麼唯一能夠得到他們尊敬的做法,就是我辭去眾議員的職位,回到選區,以共和黨人的身份重新參加補選。

這是什麼概念呢?就任何一個眾議員、參議員,你都可以辭職,或者是生病或去世。然後很快就會做一場補選。補選就是臨時選,選上來的人就補上這個辭去職位或去世的議員所剩下的任期。

因此,格萊姆當時就辭掉了眾議員職位後,跑回選區來補選自己原來的位置。雖然後來很多人認為他當時做得好像很明智,很聰明,但是格萊姆說他做這個決定的感覺可不是這樣。格萊姆解釋說:在我所在選區的歷史上(德州),從1846年開始共和黨就沒贏過。更準確地說,沒有一個共和黨議員候選人獲得的選票超過35%;而且就在上一次1978年國會選舉的時候,格萊姆只領先第二個候選人116票——是頭髮絲一樣的險。所以,這個補選按常理也是凶多吉少。

所以在格萊姆辭職前夕,他就打了電話給里根總統的政治主任艾沃德(Edward Lee)。艾沃德就告訴格萊姆,他的這個決定把他嚇壞了,他說,你知道這麼做你會被擊敗,我告訴你直接換黨就行了。但是格萊姆說,我認為我可以贏,但不管怎麼樣,就算我贏不了,我這樣做是對的,所以我還是想這麼做。艾沃德就衝進里根的辦公室,就懇請里根給格萊姆打個電話阻止他這麼乾。

里根給格萊姆打了一個電話,他跟格萊姆說:我的政治主任已經跟我說了,他要昏倒了,他說他已經要中風了。你給我解釋一下你想做什麼,以及為什麼。格萊姆就解釋說:我想這麼做,我想辭去眾議員職位,回到選區做補選,然後回頭以共和黨的身份再回來;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讓格萊姆很驚訝的是,里根總統同意了。里根說:人們是有辦法判斷一個人的性格的,他們會知道你做的是對的。格萊姆辭職後與九位民主黨人競選,並且贏得了自1846年以來的第一次共和黨人獲勝,他又回到了國會。

格萊姆
美國前國會議員格萊姆 (圖片:視頻截圖)

事後格萊姆才知道,艾沃德不僅當時嚇得要昏倒了,而且認為格萊姆補選會失敗,一旦失敗失去格萊姆這個牆柱,也會動搖到里根的根基,也就是說里根第二個任期很可能沒了,基本上第一任期結束總統就得下台。但是里根跟艾沃德說:夥計,世界並不圍繞我和我的任期轉啊,但是這是格萊姆他自己的決定,他在做正確的事情,所以不管結果是什麼,我都可以接受。

格萊姆在他的讀者投書的最後說:今天我們的國家,再次需要像羅納德.里根這樣的人。

里根
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 (圖片:視頻截圖)

方偉說,這個故事給我們什麼啟示?40年前美國的政治人物,是如何處理他們自己的職責和他們面臨的風險的,又是如何面對他們的選民的。在今天,競選者討好自己選區的選民而不顧國家已經成了政治的常態,利茲.切尼去拜託民主黨人來幫她在共和黨初選中出線,成為共和黨的候選人。在主流英文媒體上沒有一句譴責之詞。今年的中期選舉從喬治亞州到密西根州,民主黨的資金多處投在共和黨人身上,目的是幫共和黨選出一個弱勢的候選人,好讓民主黨在11月份可以擊敗這個比較弱的共和黨候選人。這種做法現在已經成了民主黨的一個政治常態,也沒有任何一家主流媒體予以譴責。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種個人道德和社會道德的下滑,如果不和40年前的實例去比較一番的話,有誰會覺得今天不正常啊?在40年前,里根總統曾經多次說過:我在考慮國家事務的時候,我從來不管、不顧政黨的利益。但是今天呢?政治人物在考慮國家事務的時候,從政黨利益出發,已經成了今天的天經地義。在40年前,當格萊姆覺得民主黨不再認同他時,他能夠因為覺得不能欺騙他的民主黨的選民而辭去眾議員職位,回到選區重新冒險去補選自己放棄的職位。如果格萊姆他不寫出這份讀者投書,那麼他的這段故事,其實就淹沒在維基百科的海洋之中了,沒有人問津。

方偉去查了維基百科,確實對這段故事有記錄,而里根總統的故事更是無人知曉。但是呢,這是如何偉大的一種人格啊!里根總統和格萊姆是那個時期美國政治的某種常態,所以才沒有歷史學家去大書特書的。那是那個時代的幸運。因為人在普遍做好事,平凡。而今天呢?從喬治亞到密西根再到懷俄明,無所不用其極地追求能上位,逐漸地成為常態,做壞事越來越普遍,做壞事也越來越頻繁。

方偉說,我們把歷史拉長40年,我們才能看到我們這個時代的變遷。如果把歷史拉長240年,再去對照美國革命前的道德改革運動(Moral Reform),我在「二十八項美國立國原則」中有講道德改革的故事,我們更加能看到今天和當初美國的巨大差距。那個時候不僅美國有具有偉大人格的幾十位建國先父們,更有當時兩百五十萬美國的人民、殖民地的人民,他們憂慮國家、苛求自己,為了贏得自由,他們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今天的美國與美國人

方偉評論道,今天的美國雖然沒有刀光劍影,但卻處於同樣的危險之中;雖然沒有暴虐的英王,但卻有比喬治三世邪惡百倍的共產主義陰影的籠罩。當我們在憂慮我們的國家、我們所在的世界,和我們的未來時,我們是否意識到當今世界道德的滑落?我們有沒有想過,在面臨同樣的危機時,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他的責任是什麼?他應該做什麼?我相信美國的國歌,他最後兩句歌詞講的是:ov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意思是說,美國,這是自由的國土、勇者的家鄉。

美國建國先父之一富蘭克林在費城制憲會議期間,會議開了四個多月,一直都是關門關窗、衛兵把守的,只有中間休息時出去放一會風。富蘭克林有一段非常著名的歷史典故。放風的時候他遇見一位好奇的民眾,問說:你們關起門來這幾個月在設計什麼呀?富蘭克林回答說:一個共和國,如果你守得住的話。(A republic,if you can keep it.)他講的就是美國人的道德能不能守住這個國家。

里根總統、格萊姆議員和40年前很多的美國人,他們用他們的勇氣做了正確的事情,他們闖過了當年中期選舉的失利,和兇險的通貨膨脹的大關。當年的通貨膨脹高達百分之十幾。那麼他們闖過那個大關之後,為美國帶來了至少25年的經濟繁榮。

那今天我們呢?其實面對的是更大的兇險,如果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好好把握的話,人人努力做我們自己該做的、能做的、正確的事情,那麼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不僅能夠擋住美國的沉淪,而且很可能能夠藉助這樣的機會重建美國正在丟失的道德,重新帶來一個未來240年新的自由與繁榮之邦。

責任編輯:劇春秋

希望之聲版權所有,未經希望之聲書面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標籤: 中期選舉共和黨初選國會方偉民主黨美國議員
分享Tweet
沉默呼聲 沉默呼聲 沉默呼聲
ADVERTISEMENT

相關文章

【採訪】勿忘歷史 六四紀念館紐約重生
新聞

【採訪】勿忘歷史 六四紀念館紐約重生

2023-06-04
蘋果高利率帳戶吸金容易 儲戶取款難?
新聞

蘋果高利率帳戶吸金容易 儲戶取款難?

2023-06-04
金山灣區僑務工作座談 凝聚共識匯聚建言
新聞

金山灣區僑務工作座談 凝聚共識匯聚建言

2023-06-04

按主題瀏覽

丁悅 (1940) 中共 (182) 俄羅斯 (206) 元成 (672) 加州 (239) 千瑞 (324) 名醫胡乃文熱線 (248) 唐韻 (2735) 天南海北話汽車 (498) 子涵 (1091) 家庭教育 (314) 小編話科技 (221) 後院小天地 (370) 我愛你家 (268) 拜登 (201) 教育雜誌 (181) 文君 (341) 新聞快訊 (1073) 新聞看點 (2089) 方偉 (930) 方偉時間 (229) 明醫說案 (309) 時事焦點 (270) 晨間新聞 (1275) 李進 (474) 東海 (280) 每日餐桌 (1677) 灣區新聞 (813) 熱點大家談 (752) 熱點節目 (2940) 理財有道 (209) 理財生財 (661) 空中律師樓 (270) 美國 (230) 良醫妙藥 (316) 董偉 (356) 藍青 (223) 購物好幫手 (377) 走入美國 (460) 鄧梅 (727) 陳萱 (245) 雪莉 (456) 馨恬 (780) 高潔 (752) 齊月 (365)
  • 熱門
  • 評論
  • 最新
華人雕塑家新作「鐵鍊女」紀念六四   籲終結紅牆下的罪惡人人有責

華人雕塑家新作「鐵鍊女」紀念六四 籲終結紅牆下的罪惡人人有責

2023-06-01
大華超市Oakridge新店開幕 創始人之子揭秘起名来由

大華超市Oakridge新店開幕 創始人之子揭秘起名来由

2022-03-29
章天亮教授專題演講暨「中華文明史」新書見面會

章天亮教授專題演講暨「中華文明史」新書見面會

2022-07-21
福特與特斯拉達成戰略合作:採用特斯拉充電標準,2024加入超級充電網

福特與特斯拉達成戰略合作:採用特斯拉充電標準,2024加入超級充電網

2023-05-30
飛天藝術學院舞蹈班及音樂班招生通知 飛天大學音樂系招生通知

飛天藝術學院舞蹈班及音樂班招生通知 飛天大學音樂系招生通知

2022-04-08
檸檬為何開花不長葉?如何調節土壤酸鹼度?

檸檬為何開花不長葉?如何調節土壤酸鹼度?

2023-05-25
【採訪】勿忘歷史 六四紀念館紐約重生

【採訪】勿忘歷史 六四紀念館紐約重生

2023-06-04
蘋果高利率帳戶吸金容易 儲戶取款難?

蘋果高利率帳戶吸金容易 儲戶取款難?

2023-06-04
金山灣區僑務工作座談 凝聚共識匯聚建言

金山灣區僑務工作座談 凝聚共識匯聚建言

2023-06-04
前市長親歷: 中共滲透美國地方政府 打壓法輪功

前市長親歷: 中共滲透美國地方政府 打壓法輪功

2023-06-04
Target百貨被抵制 急撤性別多元商品  美債危機解除了嗎?

Target百貨被抵制 急撤性別多元商品 美債危機解除了嗎?

2023-06-03
玫瑰品種推薦━━達人克蘿伊來點花

玫瑰品種推薦━━達人克蘿伊來點花

2023-06-03

關於舊金山灣區之聲 – 希望之聲

我們的宗旨是提升您的生活品質,為您介紹最具價值的生活資訊,幫助您更加了解美國、了解灣區,更好地融入美國主流社會。

分類

Uncategorized (4) 健康 (960) 家居 (2888) 推薦活動 (69) 教育 (565) 文史 (25) 新聞 (8584) 汽車 (502) 法律 (340) 灣區活動資訊 (25) 理財 (1167) 社區 (94) 科技 (865)

電台節目

  • 天南海北話汽車
  • 我愛你家
  • 後院小天地
  • 新聞看點
  • 方偉時間
  • 明醫說案
  • 本週財經看點
  • 每日餐桌
  • 理財生財
  • 空中律師樓

最新視頻

兩黨言和 不增預算 換債務上限寬限兩年

兩黨言和 不增預算 換債務上限寬限兩年

2023-06-02
  • 歷史節目回顧
  • FM96.1 網路同步直播時段
  • 關於我們
  • 簡體
  • 正體

© 2022 舊金山灣區之聲 – 希望之聲

No Result
View All Result
  • 首頁
  • 新聞
  • 理財
  • 汽車
  • 家居
  • 教育
  • 健康
  • 法律
  • 科技
  • 文史
  • 社區
  • 語言:正體
  • 語言:簡體

© 2022 舊金山灣區之聲 – 希望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