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常識學者、自媒體人方偉,在他最新一期《美國故事系列》節目中,講述了一百多年前中國勞工在美國修建太平洋鐵路的生動故事。
美國史上著名的西進運動
美國剛剛建國的時候就是東部的13個州。我們在《路易斯安那購地案》那期節目中講到,美國用了1500萬美元從法國人手裡買下了2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使美國的土地面積擴大了一倍。之後美國的國土一直向西推進,這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西進運動。
到了1848年,加利福尼亞州發現了黃金,1850年加州就成為了美國的第31個州。很多懷抱着“淘金夢”的人,冒險一路向西來到了加州,但是這些人畢竟還只是少數。為什麼呢?那個時候由於交通不發達,美國東部的人要去加州,怎麼去呢?
美國十九世紀著名的博物學家和環保先驅約翰.繆爾(John Muir),他有一年去加州是從紐約坐船向南到達墨西哥,然後一路向西到太平洋的中美洲,在那裡再坐船北上到加州。

繆爾後來幫助和保護了非常著名的優勝美地國家公園(Yosemite National Park)的山谷,因為他的努力,使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成為美國三大最著名的國家公園之一(另外兩個是大峽谷和黃石公園)。我們大家熟知的美國25分硬幣(quarter),其中有一組就是代表各州特色的圖案,代表加州的圖案就是約翰.繆爾和優勝美地的高山瀑布。
十九世紀的時候還沒有開墾巴拿馬運河,運送貨物只能沿着中南美洲的東海岸一直走到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然後再一路往北走,一直走回到加州。時間很長、成本也很高。
林肯簽署法案,建設橫貫美國大陸的第一條鐵路線
在1862年,也就是南北戰爭的第2年,美國總統林肯並沒有忘記要建設美國。他簽署了《太平洋鐵路法案》(Pacific railroad ACT),就是要建一條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這樣以後就不用再坐船去中美洲,也不用趕着馬車穿過整個美國,因為美國實在太大了,運載東西太辛苦了。所以需要這條鐵路。
這條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全長1907英里(3069公里),它連接加州的奧克蘭和內布拉斯加的奧馬哈,由三家鐵路公司負責建設。

最小的一家鐵路公司叫做“西太平洋公司”,它負責從加州的奧克蘭鋪設到加州首府沙加緬度(Sacramento),大概只有70英里的鐵路。這一段地勢好修,因為在北加州的地方都是平地沒有高山。而“中央太平洋公司”的任務就很嚇人了,它是從加州首府沙加緬度做起點,負責向東邊修,一直要修到和“聯合太平洋公司”的交匯點;“聯合太平洋公司”是從內布拉斯加最東邊的奧馬哈往西修。
這裡要特別講一講“中央太平洋公司”。它當時的老闆叫西奧多·尤達,是一個很有夢想的年輕人。他在1861年創立了“中央太平洋公司”,在1862年接了國會的這個鐵路項目,他真的是一心一意地要建設橫貫美國的鐵路。當時很多人認為他是個“瘋子”。

為什麼呢?因為當時人都認為修建鐵路必須要通過加州東邊的內華達山脈(Sierra Nevada),海拔幾千英尺,山頂積雪終年不化。喜歡滑雪的朋友們可能會知道,加州邊上的太浩湖(Lake Tahoe)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滑雪勝地,今天你從舊金山往東開車三、四個小時就到了太浩湖。可在當時沒有高速公路和鐵路的十九世紀,在冬天要翻越內華達雪山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冬季的降雪量達到幾十英尺(太浩湖附近高海拔的滑雪場經常開到5、 6月份)。所以在當時人們就認為,鐵路要通過這麼高的內華達山脈是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是,尤達先生卻不這麼想,他一個人跑到山上去做各種各樣線路的測試,到處去找尋適合的投資人,最後找到了四位投資人。第一位是大名鼎鼎的利蘭·斯坦福(Leland Stanford),他就成為了“中央太平洋公司”的董事長。

這個投資人是最大的,也就是他,後來創辦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學。
可惜的是,當年的開路先鋒尤達先生英年早逝。1863年,也就是國會法案通過的第2年,他為鐵路事業到處奔波,從加州經過南美巴拿馬,回到紐約的時候不幸得了黃熱病,離世時年僅37歲。
美國內戰在兩年之後即1864年4月份結束了。美國政府開始了大力度的西部大開發。奧斯卡金像獎影片《與狼共舞》的主演Kevin Costner當時也講到,美國內戰結束,大量人力物力就往西邊來了,開發大西部。
環境極其艱苦的巨大工程讓僱工問題凸顯
三家鐵路公司位於最東邊的“聯合太平洋公司”,位於人口相對比較稠密的地方,招工基本上沒問題,招到的工人包括南北戰爭時期的南軍和北軍的退伍軍人、逃避家鄉大饑荒來到美國的愛爾蘭人、從德國來的新移民,以及戰爭之後被解放的黑奴,還有包括挖不到金礦的失意的礦工或者說農民,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甚至還有草原上的印第安人。
西部的“中央太平洋公司”招人就沒那麼容易了,大家記得《與狼共舞》中Kevin Costner在那個大草原上,基本上沒有人煙,很多草原甚至氂牛比人還多。由於地處偏僻,費了好大勁才招到了800名愛爾蘭籍工人。因為工程要穿過內華達雪山,條件實在太惡劣,這些愛爾蘭籍工人在很多時候,只能是望着崇山峻岭、深溝險壑無奈地搖頭了。
兩年過去了,鐵路才修了幾十公里,遠遠落後於當初最慢的計畫。這樣下去不僅鐵路的完工遙遙無期,最後連斯坦福的“中央太平洋公司”也得倒閉。
到了每周發薪水的時候,就有100多個工人不見了。為什麼?因為他們原來都是淘金工人,手上有點錢就跑到附近內華達的金礦想再試試運氣,等於半路跳槽。那麼剩下的工人拿到薪水之後,很多還跑到附近酒吧喝得醉醺醺的,星期一還沒法上班;更要命的是他們的不滿情緒導致還準備罷工。所以斯坦福甚至把加州監獄裡的囚犯也拉到山上去修鐵路,這些囚犯的大多數真是不怕死,但是能力實在有限,最後鐵路仍然是修不下去。
那麼,這些愛爾蘭人幹不了,再去哪裡找人呢?眼看公司要倒閉了,修建橫貫美國大陸的鐵路這項大工程就會夭折,加州趕超紐約的夢想要破滅了。
勤勞樸實、智慧堅韌的中國工人震驚了美國人
這個時候,負責實際建造鐵路和招工的斯坦福手下的查爾斯·克魯克向斯坦福提出:我們招募來自中國的工人,怎麼樣?
加州1848年發現金礦之後,有很多來自於中國廣東和福建的華人來到了加州,他們大多數人在加州紮根成家,到了1863年加州已經有大約50000華人了。
華人的勤勞樸實在加州公眾中都是知道的,克魯克正好是看重了這一點,所以他提議把華人招進公司去修建這段最難修的鐵路。他的建議遭到很多人反對,他們覺得中國人(China man)那麼瘦小怎麼行呢?這裡的China man是一個負面詞彙,意思是“中國佬”。他們能修鐵路嗎?克魯克說:先生們,你們別忘了,這些中國人在兩千年前就修建了世界上最偉大的人造工程Great Wall長城,他們還有什麼建不成的嗎?
其實,當時勞工實在緊缺,沒辦法,董事會的其他人也只好同意了克魯克的建議,決定先挑選50個中國人試試看。於是,克魯克找到了50位中國人試用,沒想到這一試,不得了!中國工人又好用又便宜,他們不僅勤勞而且耐力強,到達了條件惡劣的工地之後,這些華人從不抱怨,二話不說,馬上就投身工作,很快就克服了白人無從下手的幾處險關。這些華工白天工作時間長達10個小時,晚上搭上自己帶來的帳篷睡覺,而且他們不喝酒、守規矩,也不跑紅燈區。這些好習慣讓美國老闆簡直是驚呆了,還有這樣的工人!


華工們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雖然不懂什麼理論,但是卻能夠運用祖先們在中國早就使用過的各種技術,包括在懸崖絕壁上開鑿隧道、架設橋樑、修築凌空的棧道。這些技能經常讓在場有大學學歷的白人工程師看得有點瞠目結舌。同時,這令“中央太平洋公司”的建設進度從遠遠落後於計畫到遠遠超出了計畫進度。
在這種情況下,國會就調整了“中央太平洋公司”和“聯合太平洋公司”在太浩湖的會師計畫:只設計線路,不設置會師點,雙方進行相向而行的修建鐵路比賽,看誰修得多;而且要求兩家公司順便在沿途布置電纜線。國會提供的獎勵也很大,每修一英里鐵路,公司就會得到上萬美元。那時候上萬美元是不得了的。同時還提出鐵路兩側一英里之內的土地都歸鐵路公司所有,可以做任意的開發。想想看,鐵路邊上的土地本來都是黃金地盤,“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這樣鐵路開發建設公司就拿到很多很好的地產。
共計一萬多中國青年參與修建鐵路,留下滄桑的英雄史
那麼中國工人開始在工地幹活之後,原本準備罷工的愛爾蘭人嚇壞了,怕丟掉飯碗,就紛紛趕回去上班。這樣一來對於“中央太平洋公司”大大有利了,總工頭克魯克很得意:咱們趕快再去舊金山中國城再雇50個工人。這樣,一批又一批中國人被僱用,很快舊金山和沙加緬度中國城的中國人都被僱用光了。
克魯克又立即派人到中國廣東地區僱用當地農村的年輕人,一船又一船中國青年就這樣來到了加州做鐵路勞工。在“中太平洋公司”的13000名員工中,當時中國勞工佔了90%,也就是一萬多人是中國的青年勞工。
在修建鐵路的過程中,“中央太平洋公司”的中國勞工其實在內華達雪山中最險要的地段,就是著名的唐納隘口(Donner Pass),華工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唐納隘口(Donner Pass)以及附近的花崗岩絕壁合恩角(Cape Horn,今加州科爾法克斯附近)一帶,幾乎平均每鋪設一條枕木,都會有一名華工犧牲。單是在合恩角,華工的營地前後至少三次被雪崩沖毀,至少300名華工長眠於這座冰冷而堅硬的花崗岩懸崖下。據當地人說,現在去合恩角附近登山和攀岩的旅友們,還能偶爾發現當年華工留下的遺物。
大量的中國勞工參與了歷時六年的鐵路工程,最後於1869年之後建成,美國第一條貫通東西兩岸的州際鐵路的建設,留下了一段中國勞工滄桑的英雄史。
在鋪設內華達山的鐵軌時,需要開鑿15個花崗岩山洞,其中一個山洞位於7000英尺的高山之上,其艱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趕上冬季大風雪就更可怕了,在1866年~1867年之間,共有44次大風雪天氣,其中一次大風暴持續了13天,降雪達10英尺(三米多厚)。在一般人想活下來都不易的情況下,中國的勞工們卻像平常一樣不停止地工作,受傷、死亡都檔不住他們的前赴後繼。那些死去的、年輕人的屍骨被船運回了廣東埋葬。今天廣東新會和台山有無數的無名公墓,就是紀念那些死於異國他鄉的年輕鐵路工人。
年輕的中國勞工是斯坦福、亨廷頓巨大財富的貢獻者
1869年5月10號,東西向的鐵路建設的工人們在猶他州鹽湖城東北60英里左右的佛羅蒙特利小鎮會合,第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美國大陸的州際鐵路終於完工。

那一天,斯坦福把用加州產的金子做成的一顆鐵道釘子最後釘入了鐵軌,宣布太平洋鐵路正式通車。如果要問那段鐵軌在哪啊?就別打主意了,那顆純金鐵軌釘子當天就被取出存放在博物館中了。

之後的1869年到1900年,從加拿大邊境到墨西哥邊境,美國總共又建設了五條跨越美國大陸的鐵路和無數的鐵路支線,總長度達70000英里。很多參加了第一條州際鐵路建設的華工,也參加了後來新鐵路的建設。
那些現在居住在美國各地的中國勞工的後代,今天你如果去加州舊金山中國城,在一個叫做「花園角」的小公園那裡,每天很多打撲克牌、講廣東話的老人們,他們中一些人的先輩,就是當年來到美國修鐵路的華人。
舉世聞名的斯坦福大學和洛杉磯地區的亨廷頓圖書館,也和那些當年年輕的廣東人有分不開的關係,如果不是他們當年的努力,沒有數以千計的年輕的中國勞工的生命付出,就沒有斯坦福和亨廷頓他們巨大的財富。
點擊觀看節目視頻。